《王爾德童話》中的死亡之美

孫藝泉

   

死亡進入文學、藝術與宗教有了美的昇華

    當生命開始之時,便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天地萬物間最公平的最終歸宿是死亡。生命教育中最大的課題也是學習面對死亡。但存在於這樣避免不掉的宿命,對於死亡的瞬間,內心卻是充滿恐懼。

    佛洛依德曾說,人有死亡的本能。若以恐懼之心承受死亡的本能,死亡何來美感呢?事實上,死亡一直是被避談的議題,若還要探究它的美感,實在是精神層次上極大的超越。自古以來,只有進入文學、藝術與宗教層級,才能化死亡為一種昇華的美。

    傅偉勳在《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便提到:「在唐詩宋詞,在古典音樂,在繪畫,在現代雕刻等等,處處可以欣賞涉及死亡的高度藝術表現,不但有助於深化或充實我們對死亡的真實性、精神性或宗教性的瞭解,也同時幫助我們自己藉此提昇我們的精神層次,把對死亡的恐懼不安化為藝術的美感。」

    論及死亡也是開啟悲劇之門,傳統的兒童文學,並不將這股悲劇發生在兒童身上,更莫論死亡在兒童之間能產生什麼樣的美感。王爾德打破死亡、兒童與文學之間的禁忌,他活生生將三者之間的關係融合在一起,並且造就一種屬於兒童文學的死亡美感。

 

唯美主義與對社會的關懷

    王爾德生於1854年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一位有名氣的醫生,母親是一位知名的文學家,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自然濡沐於濃郁的文學氣息之中。

    他在求學時期,對文學發生濃厚的興趣,受到馬哈菲教授的影響,學術信念以追求希臘美學為宗旨,因此成為「唯美主義」運動的信仰者。王爾德的童話作品,始終展現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光輝層面,除了唯美,更展現浪漫主義情懷的追求。

    洪迅濤在《童話學》中提到:「王爾德是唯美主義的作家,思想奔放,文采絢麗,富有浪漫色調。」王爾德的童話受到安徒生童話的影響很深,韋葦在《世界童話史》中記載:「牛津大學出版的《兒童文學指南》指出:『王爾德的童話深受安徒生的影響,作者對生活尖銳的看法,與安徒生如出一轍。』」

    十九世紀末的英國正處於維多利亞時代,這個充滿偏見、自滿、拘謹與注重禮教的社會。王爾德的童話創作,自然流露出對迂腐社會階級的諷刺與對弱勢的關懷。

    韋葦在《世界童話史》中提到:「王爾德的童話創作完全不像他本人宣傳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理論般的不可思議,它們給讀者持久而深刻的印象,在於它們指向社會的不公平、不合理,現實存在的傲慢與偏見,自私與卑鄙,殘暴與愚蠢等醜陋現象的批評。這矛頭是鮮明而尖銳,愛憎的感情強烈的反襯了作者感情的真摯。」

 

唯美主義將童話中的死亡襯托出來

    王爾德在1888年出版《快樂王子與其他故事》(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創作有〈快樂王子〉、〈夜鶯與薔薇〉、〈自私的巨人〉、〈忠實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1891年出版《石榴屋》(A House of Pomegranates)〈少年國王〉、〈西班牙公主的生日〉,這兩本書一共有九篇創作,每篇創作都在描寫主角的死亡或其他角色的死亡。

    談到死亡這個議題絕不是令人敬畏的圖騰,它必須被慎重的告知與理解,若認為為保護孩子而讓他們避開面對死亡或哀傷,只會產生反效果,所以儘管王爾德在童話中諸多嘲諷社會現象等情節表現,與安徒生有相似之處,但王爾德處理童話中的死亡,卻是藉由唯美主義,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襯托出來。他讓死亡不再恐怖、絕望或悲傷,因為唯美或良善,反而讓人感到死亡是美的昇華。安徒生的童話也有美麗的死亡結局,只是這些死亡是為了合乎邏輯的結果而已。

 

以悲劇帶出美的微妙距離

    死亡在兒童文學的形象裡面,有極長的一段時間是以過度陰沉、恐怖或悲傷的處理方式來呈現。王爾德在童話中卻用一種微妙的美感,以適度的距離掌握死亡,童話雖然是悲劇結局,但不會讓人有一種絕望的感覺。黃芸生在《黃芸生兒童文學論稿》中提到:「悲劇的意義對於幼兒不是理性的啟示,而是情感的陶冶,不是訓練幼兒悲傷恐懼的承受能力,而是進一步給他們打開美好而人道的感覺世界,激發他們心中溫柔微妙的感受能力。」;「悲劇這種震撼力度往往又比其他審美方式強烈得多。」可見悲劇結局本身就已經隱含美感,而這種美感也運用悲劇帶出微妙的距離,讓人動容與回味。

    在〈自私的巨人〉中巨人終於將花園與孩子們分享,春天才願意降臨花園讓百花盛開。巨人老去後期盼見到的小男孩再次出現花園時,卻是巨人死期的到來。

    小男孩衝著他微微一笑說:「過去你讓我在你的花園玩過一次,今天我帶你去我的花園――天堂。」

  這天下午,當孩子跑進園子裏時,他們發現巨人躺在那棵樹下死了,渾身蓋著白色的花朵。

    愛孩子的巨人死了,童話故事以悲劇結束,但沒有帶來太多悲傷。大家都知道巨人到了遙遠的天堂,結局帶出死亡的距離感,也帶出淡淡哀傷的美感。

 

璀璨的死亡,無知的背後

    若將人世間的生活當作像花一樣的追尋,在童話中的主角,變得只求活著時要讓生命能夠繽紛燦爛。不管是追求愛情或是展現過人的一面,都是在期許一生能藉由藝術的層次,閃耀出動人的光輝。

    王爾德在自己的作品《獄中記》中提到:「能通過悲哀和痛苦的方式,實現自己美的概念是人的藝術天性。一種思想只有等到它成為一種具體的形式,並成為一種形象時才有價值。」童話結局安排的死亡,呈現生命的藝術價值,認為是美感的最高成就。令人感到諷刺在於背後隱藏的意義卻是呈現驚人的荒謬。

    不難看出王爾德的童話中隱藏「自以為是」或是「自作多情」的諷刺。主角最後獲至美麗的死亡,死亡前認為作出具有重大意義的犧牲,但在別人的眼裡卻是毫無意義的結果。

    〈了不起的火箭〉中自以為是的火箭,在白天引爆,胡亂「大放異彩」(死亡),到最後只是一場鬧劇。

   「我要爆炸了」它叫喊:「我要把整個世界都變成火海,讓人們一年裏光議論這件事,別的什麼也不談。」接著它真的爆炸了。

    然而沒有人聽到這些,就連那兩個小男孩也沒有,他們睡得太死了。

    最後它剩下的只是一根棍子,掉下來正好打在一隻在陰溝邊散步的鵝身上。

    火箭璀璨的一瞬間,果然耀眼美麗,但如果是在晚上爆炸,將會吸引眾人的眼光,自以為是的過程,換來只是美麗卻可笑的結局。

    〈夜鶯與玫瑰〉夜鶯以為自己找到一位忠於愛情的人了,牠願意為懂得愛情的人犧牲,用最鮮紅的血染紅一朵玫瑰,讓學生拿給心儀的女孩。諷刺的是紅玫瑰根本與女孩的衣服不搭配,便被學生丟棄在街上。

    「愛情真是太無聊了!」學生說著走開了:「它還沒有邏輯的一半有用,因為它證明不了什麼?卻總給人們灌輸那些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誘導人們相信那些不真實的東西。說實在的,愛情太不實際了,而在我們這個時代,講究實際是最重要的,我還是回到哲學裏,去研究形而上學吧!」   

    夜鶯胸口的血,換來鮮紅美麗的紅玫瑰,紅玫瑰代表愛情,可笑的是一切的付出,只不過是「自作多情」的荒謬。

 

殘酷的考驗,快樂的影子

    隱藏著一顆良善的心,是人性至誠光明的一面。人的轉變需要經過歷練,良善的心則在考驗的淬煉下支撐人格的完美。但現實的對比之下,心的考驗最後往往是面臨殘酷的死亡。心,在王爾德的童話中代表一個悲劇,無論是象徵的心還是真實的心,展現出來的情操都是淒美而悲慘。

    王爾德童話中的主角都在死前盡可能表現出燦爛美麗的一面,或許這就是所謂快樂的表象。尼采在《尼采美學文選》提到「基督教一開始就徹徹底底透視生命,對於生命的憎惡與厭倦,只是這種情緒偽裝、隱藏、掩飾在一種對『彼岸的』或『更美好』的生活信仰之下罷了。」所謂快樂是意味著對人世的仇恨,對彼岸的嚮往。死亡不是可怕的事,而是追求彼岸尋求快樂的過程而已。

    在〈快樂王子〉中王子醜陋的塑像,乃是行善後的產物,終至被傾倒,鑄造場的監工說:「這破裂的鉛心在鎔爐裏融化不了,我們得把它丟棄。上帝卻吩咐天使:「把城裏最珍貴的兩件東西拿過來。」天使取來鉛製的心和死去的鳥。   

    在〈夜鶯與玫瑰〉「如果你想得到一朵紅玫瑰。」樹說:「你必須在月光下用音樂來造就它,還要用你心臟的血液來染紅它。」換取愛情的價值,夜鶯用最美麗的方式撞擊刺而死。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本質上牠是快樂的,雖然在別人的眼光裏牠是愚蠢不堪。

    在〈西班牙公主的生日〉小矮人快樂地在小公主面前跳舞,搏取小公主的笑容。小矮人甚至幻想愛上小公主,直到他照到鏡子發現自己的醜陋,認清自己反而是幻滅的開始,小矮人的心碎裂而死。

    過了一會兒,御前大臣聳聳肩站了起來,向小公主深深鞠了一個躬說:「我美麗的公主,你那有趣的小矮人再也不能跳舞了,真可惜啊!他長得這麼醜,一定能使國王陛下發笑。」

    「可是他為什麼不能再跳舞了呢?」小公主笑著問。

    「因為他的心碎了。」

    這樣的死亡,令人感到不值得,若在愛情的假象還未戳破之前,生命的一切都是美麗的,自作多情背後隱藏的無奈,確實令人心碎。快樂的影子,隱藏著心的事實,得到卻是殘酷的考驗。

 

死亡是思考生命的藝術

    文學深度是一個沉潛的藝術,藝術的追求應是止於自然。思考死亡,其實就是以文學的角度,思考生命的藝術。王爾德在他的童話作品集裏,探討除了面對死亡的態度之外,也潛藏了面對人心的種種與面對生命的種種。

    在兒童文學創作的領域中,生命教育應是適度給予兒童碰觸的話題。死亡之美,取決於人生過程中,散發出令人動容的生命美感。

    王爾德運用一體兩面的角度,探討死亡哲學,這裡帶出一個的主旨,不管生與死,認真生命的每一個歷程,永遠都是最美。

 

■ 參考書目

王爾德 著,吳明華、黃海 譯《快樂王子》國際少年村  1996

王爾德 著,孫宜學 譯《獄中記》業強文化 1998

洪迅濤 著《童話學》富春文化 1989

黃芸生 著《黃芸生兒童文學論稿》

韋葦 著《世界童話史》天衛文化  1995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正中書局  1993

尼采 著,周國平 譯《尼采美學文選》萬象 2000

林方妃《王爾德童話中的死亡象徵―從一體兩面說起》東師兒研所碩士論文  20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ver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